勞務派遣之再析民工荒成因
發布時間:2018/02/05
為什么企業現在普遍招不到工人?
勞務派遣行業逐漸走向成熟,成為社會發展不可忽視的一個行業
一、舊理論出了新問題傳統人力資源理論認為,人力資本投資與其他方而的投資比較起來,是一種投資回報率很高的投資。舒爾茨對1929-1957年美國教育投資與經濟增長的關系作了定量研究,得出如下結論:各級教育投資的平均收益率為17%;教育投資增長的收益占勞動收入增長的比重為70%;教育投資增長的收益占國民收入增長的比重為33%。與其他類型的投資相比,人力資本投資回報率很高。簡言之,勞動者受教育年限與工資待遇正相關,然而,好象現實生活中這一理論開始被**。同學公司年后招聘,辦公室主任月薪2400元,要求本科以上,收了二十多份簡歷,其中有三個碩士研究生。文員1800元,大專以上求職者如過江之鯽。熟練工人開價到了3000元,且無學歷要求,但應聘者卻無幾人,來應聘者中真正有技術的工人對于這一待遇幾乎無人動心。這就是當今整個中國勞動力市場的現狀,民工荒已經成為了不爭之實。不僅是技工,就是對技能無太多要求的餐飲業服務員、送水工、清潔工等普工都出現了短缺,民工薪酬已經超過大學畢業生的起薪。另一方面,大專院校畢業生就業難則成為了社會的熱點問題之一,蟻族這一名詞的流行,從側面反映出大學生求職的不容易和工作的不穩定性。勞動力市場呈現出民工荒和大學生就業難并存的尷尬局面。
二、民工真的少了嗎我們無法確切估量產業結構升級和產業轉移給勞動力需求所帶來的影響,但是對于勞動力需求數量的影響從全國的角度來看,其改變過程必然是一個漸進的緩慢變動過程。但是民工荒卻呈現出突然性、季節性和全局性的特征。于是我們應該從民工供給數量的角度來尋找原因,因為民工晃意味著原有的均衡結構已經改變。適齡勞動人口確實減少了,這一方面歸因于三十多年嚴格的計劃生育政策,致使18-25歲的人口占比出現明顯的下降。另外還有科學技術進步的原因所導致,例如B超設備的小型化和價格的貧民化,結果是胚胎性別的鑒定更為容易,進一步導致人口出生性別比歧高,于是適齡勞動人口中女性數量驟減。后一點非常重要,因為生產線作業需要大量年輕的女性勞動力。其一,女性的細心和耐力強優勢正是流水作業所需要的特征;其二,由于文化因素所導致,性別工資差異普遍存在,即雇傭男性工人將花費更高的成本。綜上所述,對于流水性生產線而言,女性的勞動生產報酬更高。而女性適齡勞動力人口的減少,及服務業發展大量吸納女性勞動力,使得民工短缺現象愈演愈烈。但這也無法說明民工就少了呀,因為短短的幾年間,民工潮就轉變成民工荒,大量供過于求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怎么一夜間就短缺了?怎么說劉易斯的形成應該也有段時間吧,那應該還有什么其他原因?
三、他們讀大學了高校像是一臺勞動力市場中的抽血機,把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吸入其中,延緩其步入勞動力市場的年限。本來人力資源投資對于勞動力素質的提升是一個非常好的事情??梢栽鲞M勞動生產效率。但是結果來看,高校教育并無效率,根據**新數據,大學生起薪目前已經低于農民工薪酬水平。中國家長真累,在支付大額高等教育費用的同時,也明明知道讀大學并不一定要好回報,但是還是要勒緊褲腰帶送孩子到無效率的大學混日子。因為當前勞動的內涵、價值正在被社會重新認識和審視,例如普通勞動者就承受著社會、政策和理論的三重歧視,并將他們鎖定在"落后生產力"的框架中。另一方面,在我國重文輕理,重學輕術,鄙視職業技術的傳統觀念仍舊根深蒂固,至今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人力資本投資的方向及勞動者就業選擇。"重學歷,輕技能",把學歷和職稱作為人才的**衡量標準,傳統的成才觀念和現實的人才標準形成了時下的中國社會普遍存在的一種"白領"情結。在市場經濟的背景下,高校也需核算成本,從而導致高校教育無效率的另外兩個現象:一是,市場需求有限,但容易招生的專業畸形發展,如計算機、電子商務、會計等;二是,對投入規模較少的專業大規模擴招,而學校有較好基礎,且有一定市場需求的專業經常被忽視。綜合結果就是,諸如文秘、會計之類的大學生供過于求,在起薪下降的同時,還一職難求。而真正能把圖紙變成產品的技術工人,卻難以尋找。他們的教育時間延長了,學歷提升了,但不愿意也無能力到生產車間工作,于是民工荒出現了。
四、增加技工供給是根本隨著社會發展的進程加快,預計普工數量的減少是難以逆轉的事實。如何提升技工素質,增加高技能人才的供給數量,促進產業升級,這樣才能**終解決民工荒問題。需要說明的是,產業升級和高技能人才數量增加是一種螺旋式的上升過程。如何有效增加技工的供給是我們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目前來看,中國技工短缺的原因主要有:人力資本專用性的特點決定技工的投資風險過高;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出現邊緣化和"非職業化"的趨勢;企業對在職培訓激勵性不足影響技能人才的供給;技術進步引起技能人才被自然淘汰;人才評價體系不合理阻礙技能人才的成長;職業資格認證體系公信力低導致市場信息失靈等等。本人認為,增加技工供給一定要明確人才需求方企業的主體地位,而不能依托于學校單方面的培養,否則就是緣木求魚。職業技術教育十余年的發展進程無疑揭示了這一道理,依托企業,面向市場才是職業技術教育的根本出路。